神州多瑰宝 辽西九华山


一条千年的辽西走廊,从辽金争斗到明清战事,直到拉开解放全中国序幕的辽沈战役,见证了多少刀光剑影;与古老的大凌河相伴,又承载了厚重的华夏文明早期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山文化。山海相间的每个缝隙中都散落着尘封的故事。位于古城锦州以东约20公里,旧大凌河城西的一座山丘,算不得高耸,但足以远眺渤海潮,近览凌海城。

当改革开放的劲风,拂去压在这座鲜为人知的山丘的历史尘埃后,她响当当的名字重见天日——辽西九华山。据传说,这座小山倚紫荆,滨渤海,居大、小凌河之间,林密幽静,被时而光顾北海的观世音选为道场,每每菩萨莅临,九道霞光映射山间,故名曰“九华”。清人刘源溥、孙成纂修的《锦州府志-----山川篇》亦有记载:“九华山【城东四十里东二里一小山亦名九华】”。令人诧异的是,这座山竟与盛名已久的“四大佛教名山”之一的安徽九华山隔空撞名。

若驱车从锦州沿大锦线东行,渐近凌海的时候,高大的北方最大规模的过山车游乐场最先映入眼帘,视野所及,苍翠葱茏的松间,点缀着金黄的几处若隐若现的琉璃瓦顶。走近九华山,沿南侧气势恢宏的山门步入文化广场,东侧为宽阔而清澈的观音圣水湖,湖岸直及北侧山脚,盛夏时节,水波不兴,静静的湖面如处子般娴雅,感知凉爽来袭的愉悦同时,或许还会有幸目睹水中观音出浴的难得眼福,菩萨轻轻掸着圣水,不仅点化了西侧荷塘里的童子,更给一方百姓点来了福祉。

拾级而上,一座雄伟壮观的三晋寺院——慈海寺,正对山门。穿过“梵音香绕九华山、佛法驱散世间苦”天王殿的中门,东为观音殿和祖师殿,西为地藏殿和伽蓝殿,正中居北为慈海寺主体建筑——大雄宝殿。见其外观反宇飞檐,彰显弹性曲美。金黄的琉璃,既耀眼夺目,又古朴玲珑;殿内栋梁林立,撑起扬善中空。殿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,众佛及菩萨、罗汉陪护左右。庄严肃穆的脸谱,透着慈爱可亲。熙攘的人流,进出有序,或瞻仰佛像,或凝眸沉思,或虔诚跪拜,或聆听佛音。“嗡——嗡——”木鱼响起,躁动的心登时得以清净,藏污的灵魂得以反复冲刷,向善的心念得以高涨……这便是博大的释文化释放的正能量。

据传,明末皇太极领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数月,打退多次救援,守将祖大寿被迫投降。受降前皇太极梦见城西山上九道华光迸射,经查询乃知为观音道场。心慈面善的菩萨突临道场,莫不是点化要“停战止戈”?于是与祖大寿商定,受降地设在此山,筑坛超度战死将士,数万明军和百姓免遭涂炭,开启了一段太平盛世。

告别慈海寺最后一晋——名僧讲经说法的法堂,即可登临九华山顶。绕过装饰瑰丽祭天祈福的“天坛”,眼前惊现宽阔的平台置于山的制高点,高耸的两尊塑像一南一北,南为汉白玉的地藏菩萨、北为金身的普贤菩萨。不远处的山北侧,建有文殊院,为文殊菩萨道场。至此,四大菩萨在九华皆有道场,辽西九华吸取四大佛教名山精华,可谓集大成矣。俯瞰隔观音湖相望的文化广场,人行廊桥九曲通幽,碧叶相连荷花映日,美不胜收。东侧依山而建的佛教雕塑建筑群,集佛教石窟精华于一身,塑姿态、神情各异佛像千余尊,称为千佛山。如果将千佛山叫面,那么高77.77米舍利塔就是点。塔体悬挂五十六个金钟,象征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同奏和谐乐章,是佛教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完美契合。

九华山不仅以佛教文化声名鹊起,更有优质地下温泉享誉四方。夏日的圣水湖亦是孩子们的天堂,体验惊险刺激的水上娱乐,感受佛法无边的恩泽。

置身辽西九华,泡一泡浴日温泉,能涤荡身体瑕污通络血脉;听一听晨钟暮鼓,能挤压心结净化灵魂;走一走山间小径,能感知美好人生拥抱幽静自然。正是:辽西九华佛光普照,南北同名共佑华夏。